学会简介 |
|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2月3日在北京成立,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李四光等26位学者为发起人,章鸿钊为首任会长,谢家荣为首任秘书长,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学术团体之一,为中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科技社团,现拥有9万多名会员。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支撑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办事机构设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是中国4A级社会团体,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高级别会员组织。本届理事会为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现任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由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李金发担任,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立新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于2017年成立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由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真奉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设有综合协调处、成果和人才评选处、诚信体系建设处、学术交流处和期刊处,下设63个专业委员会(研究分会、工作委员会),并对全国31个省级地质学会进行业务指导。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多年来,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服务地质科技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透、公平、公正的人才培育和... | 查看全部 |
中 国 地 质 学 会 章 程(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审定通过)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学会名称、住所中文名称:中国地质学会英文译名: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英文缩写:GSC本会住所:北京第二条 中国地质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由中国地质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有关单位自愿组成、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地质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本会代表中国地质学界参加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及其所属学术组织。第三条 本会宗旨团结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遵守社会道风尚,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活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积极倡导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精神和优良学风;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地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广,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地质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国地质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第四条 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接受支撑单... | 查看全部 |
|
|
|
| | 中”字表示中国和中国地质学会,“土、石”代表地质之质,“山、水”分别代表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现象等内、外力作用。它们也代表中国四大地史时期的特点,“石”为元古宙地层,“水”为古生代海相沉积,“山”为中生代造山运动,“土”为新生代主要沉积。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我国地理特征,西边多山,东边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黄土堆积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阐述了地质学若干基本哲理。注:会徽由章鸿钊、谢家荣、杨钟健、葛利普设计,张海若书篆,于1937年第13届年会通过。 |
|
| | | 百年华诞标识 |
| | 图案以抽象的汉字“百”有机地变化为昂扬腾跃的巨龙伴随绚丽的彩带环绕着学会会徽,突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华诞庆典活动主题;抽象的汉字“百”体现中国地质学会百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昂扬腾跃的巨龙象征中国地质学会百年来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绚丽的彩带烘托出中国地质学会百年华诞庆典活动隆重、喜庆的氛围,同时也将全体会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回顾光辉历史、共创美好未来。中间的学会会徽突出百年华诞庆典活动标识的专属唯一性。 |
|
|
|
|
现任领导 |
|
| | | 李金发 秘书长 |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
|
| | | 朱立新 常务副秘书长 |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 |
|
|
|
|
|
| | 1909年,张相文、白雅雨、韩怀礼、陶懋立、张伯苓等27人发起,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为中国地质学会前身; | 1922年2月3日,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等26人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宣布成立中国地质学会; |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成立,通过《中国地质学会简章》,选举章鸿钊为首任会长,翁文灏、李四光为副会长,谢家荣为秘书长,规定学会的宗旨为“本会以促进地质学及其关系科学之进步为宗旨”;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编印的《中国地质学会志》创刊,李四光关于中国第四纪冰期论据和地质力学理论的提出、裴文中发现中国猿人头盖骨、陆相生油理论等重要理论和重大发现等均曾在该刊物上发表; |
|
|
| | 历任理事长、秘书长 | |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1 | 1922 | 章鸿钊 | 谢家荣 | 2 | 1923 | 丁文江 | 谢家荣 | 3 | 1924 | 翁文灏 | 孙云铸 | 4 | 1925 | 王宠佑 | 孙云铸 | 5 | 1926-1927 | 翁文灏 | 周赞衡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6 | 1928 | 丁文江 | 李四光 | 7 | 1929 | 李四光 | 孙云铸 | 8 | 1930 | 朱家骅 | 孙健初 | 9 | 1931 | 翁文灏 | 孙云铸 | 10 | 1932-1933 | 李四光 | 孙云铸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11 | 1934 | 谢家荣 | 孙云铸 | 12 | 1935 | 叶良辅 | 杨钟健 | 13 | 1936 | 杨钟健 | 黄汲清 | 14 | 1937 | 杨钟健 | 黄汲清 | 15 | 1938 | 黄汲清 | 田奇㻪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16 | 1939 | 李四光 | 尹赞勋 | 17 | 1940 | 尹赞勋 | 黄汲清 | 18 | 1941 | 翁文灏 | 朱 森 | 19 | 1942 | 朱家骅 | 计荣森 | 20 | 1943 | 孙云铸 | 尹赞勋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21 | 1944 | 李春昱 | 尹赞勋 | 22 | 1945 | 李四光 | 尹赞勋 | 23 | 1946-1947 | 谢家荣 | 尹赞勋 | 24 | 1948 | 俞建章 | 尹赞勋 | 25 | 1948-1949 | 李春昱 | 尹赞勋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26 | 1949-1950 | 李四光 | 孙云铸 | 27 | 1951 | 李四光 | 孙云铸 | 27 | 1952 | 孙云铸 | 王鸿祯 | 28 | 1953 | 李四光 | 王鸿祯 | 29 | 1954-1956 | 李四光 | 侯德封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30 | 1957-1962 | 李四光 | 侯德封 | 31 | 1962-1979 | 李四光 | 朱效成 | 32 | 1979-1982 | 黄汲清 | 王泽九 | 33 | 1982-1988 | 程裕淇 | 王泽九 | 34 | 1988-1992 | 朱 训 | 王泽九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35 | 1992-1997 | 张宏仁 | 赵 逊 | 36 | 1997-1999 | 宋瑞祥 | 王弭力 | 37 | 2000-2005 | | 王弭力 | 38 | 2006-2008 | 孙文盛 | 朱立新 | 38 | 2008-2011 | 徐绍史 | 朱立新 |
届次 | 年度 | 理事长(会长) | 秘书长(书记) | 39 | 2011-2016 | 徐绍史 | 朱立新 | 39 | 2016-2017 | | 朱立新 | 40 | 2017至今 | | 李金发 |
| |
|
|
|
|
|
组织机构 | 学会机构 | 学会秘书局岗位设置及职责 | 主要工作职责 | 规章制度 |
| | 会员代表大会 选举产生 监事会 理事会 选举 成立 设立 理事长 副理事长 常务理事 理事 秘书长 党委 秘书局 分支机构 综合协调处 成果和人才评选处 诚信体系建设处 学术交流处 期刊处 提名常务副理事长 提名副秘书长 |
学会秘书局设有5个处:综合协调处、成果和人才评选处、诚信体系建设处(科普与会员服务中心)、学术交流处、期刊处。 | (一)综合协调处 | 主要职责:负责学会日常组织协调管理及财务工作。执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长会的决定;负责学会党建;负责分支机构、理事单位管理与对外联络工作;负责文秘档案及新闻宣传;负责年度综合统计与法人年检工作;负责学会合同制员工的管理;负责学会及分支机构财务管理;负责地质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 | 查看全部 |
|
|
— 代表中国地学界作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国家会员单位 | —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单位 | — 中国青年科技奖、杰出工程师奖推荐单位 | — 中国工程教育地质类专业认证负责单位 | —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发起成员单位 | — 富硒土地认定、地质文化村(镇)命名评选单位 |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年度地质科技重要进展和地质找矿重大成果、科普奖评选单位 | 查看全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