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质学会成功召开“皖西地区构造与成矿学术研讨会” |  | 来源 : 安徽省地质学会 | 发布日期 : 2017-10-31 |  |
|
|
 |
野外考察  1 / 8 页 认真观察  2 / 8 页 现场讨论  3 / 8 页 研讨会现场  4 / 8 页 学术报告1  5 / 8 页 学术报告2  6 / 8 页 学术交流3  7 / 8 页 互动交流  8 / 8 页 |
 |
10月26-27日,由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省地矿局313地质队联合举办的“皖西地区构造与成矿学术研讨会”在革命老区六安市霍山县成功召开。来自全省国土、地矿、冶金、建材系统地勘单位和高校的专家、野外一线代表共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安徽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省地矿局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童劲松主持,安徽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省地矿局副巡视员、总工程师储国正出席会议并讲话。 |
储国正总工在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皖西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尤其是著名的大别造山带,是研究我国东部大陆动力学演化机制以及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本次研讨会聚焦皖西地区构造与成岩成矿学术问题,联系了我省地质科学研究实际,切中了当前地质找矿、地质服务工作的需求。他强调,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社会主义思想,以保障资源需求、建设生态文 为己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地勘人应有的贡献。 |
本次研讨会分野外考察和学术交流两个环节。26日下午与会代表前住霍山县落儿岭一带考察了佛子岭岩群和大别山岩群的韧性变形、动力变质、矿化蚀变等野外地质特征,并就晓天-磨子潭断裂的运动学、动力学表现、次生构造效应及与成岩成矿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27日的学术交流会上,313地质队总工王波华、省地调院江来利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宋传中教授和石永红教授分别围绕《皖西地区构造与成矿》、《大别山东段的组成和构造变形》、《北淮阳“浅变质岩”峰期变质P-T条件及形成时限》、《大别造山带北缘构造的观测与思考》等进行了主题学术报告,报告结合了当前地质科研和找矿勘查工作的最新成果,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鲜 。随后,与会代表结合学术报告和野外地质考察内容进行了交流。 |
自2013年安徽省地质学会设立构造专业委员会以来,针对全省主要构造单元的构造与成岩成矿作用,已连续5年成功召开了相关学术研讨会,对交流构造地质学及相关领域最新学术成果、指导基础调查研究和地质找矿、探索构造地质学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促进我省构造地质学科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