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D.Bons教授以“Fluids,granites,deformation and ore deposits”为题,介绍了国西南部的Black Forest、南澳大利亚的Mt Painter和我国甘肃的千红泉地区的地质背景,着重讲解了热液活动对岩石的影响,讨论了两种流体释放机制以及形成热液矿床的过程,包括流体形成、有用元素的溶解、运输、集中、释放等问题,最后还讨论了流体流动模型的相关技术。
Alvar Soesoo教授以“How we know what happens in the partial melting source:modelling approaches”为题,介绍了岩石部分熔融的基本问题,包括熔融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岩浆如何移动、过程的规模以及岩浆的化学特征是如何产生等问题。通过研究加拿大拉布拉多、芬兰西南部的地质况,以及类似于部分熔融系统的矿体/矿脉,研究结果表,一是岩浆系统是自组织的临界状态(SOC),岩浆体的体积/大小可以用幂律(分形)来描述;二是初始熔体以非连续、逐步的方式积累,形成越来越大的积累体;三是岩浆体的化学成分不仅受源岩和熔融百分比的控制,还受积累动力学的控制。Alvar Soesoo教授以玉门地区为例,阐述了部分熔融及其与矿床形成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自组织临界性在岩浆系统和矿床系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