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6日 
返回上一页

地质文化|悬崖村成为“世外桃源”,地质帮了大忙
来源 : 中国矿业报   |   发布日期 : 2021-11-15
今年7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首批地质文化村(镇),浙江省磐安县方前镇施家庄村(悬崖村)赫然在列。我们知道,地质文化村(镇)是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施家庄村(悬崖村)地质文化村的特色在哪里?凭借哪些优势成功入选?又是如何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的?
今天就让我们走上这块平均海拔700米的云中田园,走进这座与地质有关的天然博物馆,一同打开地学旅游带动百姓增收、地质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地质印记

有人曾经将地球的历史比作一整天,地球形成于0点,生命起源于凌晨4点,最古老蓝藻化石等起源于凌晨5点30分,原始多细胞动物大约出现20点,人类的历史仅占了24小时最后一分十几秒。而悬崖村的故事从23点以后说起——
亿万年前的白垩纪,这里爆发了猛烈的火山喷发,悬崖村一带被火山物质广泛覆盖,形成了巨厚的火山岩地层。随后,火山进入喷发间歇期。水流裹挟着火山灰和陆源碎屑物在低洼处逐渐聚集,形成了一个小型湖泊,湖底沉积了厚度约10米的火山沉积岩层,这应该是今天悬崖村层峦叠嶂的山脉以及脚下火山岩石最早的雏形。
之后,火山又重新复活,这一区域再次被火山喷发物质所覆盖,瞬间这个小湖也被煮沸和湮灭。彼时的悬崖村,像奥利奥饼干的奶油夹心,被两层坚固的火山岩包裹其中,形成了上下坚硬、中间软弱的“夹心”地层结构。

新生代以来,大自然展现了它鬼斧神工般的魔力——构造运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等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峡谷深切,经过长期夷平作用的山体被分割成若干独立平台,中间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火山-沉积岩层后退速率较快,造成上部火山岩失稳崩落,塑造了现在悬崖村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中部地形平缓,上部孤石散落,下部悬崖陡立。
根据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悬崖村及周边范围内地质遗迹划分为4大类、8类、8个亚类,共27处地质遗迹景观,涵盖火山岩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水体景观、典型沉积岩相剖面、典型酸性岩剖面等类型,其中有火山岩岩岗、龙须崖嶂、平板溪3处省级地质遗迹。

“火山岩平台-峡谷-平板溪的复合地貌,是特殊的岩石组合类型及产状在构造运动、流水作用、风化侵蚀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中共同塑造的产物,其中平台分布受限于沉积夹层范围。因此,悬崖村复合地貌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稀缺性和独特性,观赏价值极高。”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环境研究室主任冯杭建表示。他带队对悬崖村及周边的地质遗迹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
典型的地层剖面像一本书,层层叠叠记录着亿万年前这里的火山喷发、湖泊产生消亡的那段历史;崖嶂、岩岗、山峰、石柱、平板溪、瀑布、崩塌岩块等地貌景观则像一个个坐标,印刻着区域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等自然伟力;火山岩平台上开垦出的层层梯田,则像注脚一般标记着人类活动。

山水奇观

浙江省磐安县,被称为山的世界、水的源头。而在磐安的山水深处,悬崖村也因石得名。悬崖村又名岩门村,源于山坡上的两块对峙而立的岩石,就像一扇对开的大门。
施家庄村(悬崖村)地质文化村便位于磐安县方前镇东南部,包括岩门、外井坑、施家庄南部及里井坑东部,总面积3.57平方千米。
高耸的山峰、幽深的峡谷、雄伟的崖嶂、悠长的平板溪、飞流而下的瀑布……动静相宜,缓急相间,山有山的奇伟,水有水的灵性。

来悬崖村首先要看山,这里峰峦叠嶂,怪石嶙峋。说到崖嶂,位于悬崖村东南的龙须崖嶂最为壮观,嶂高约60米,宽度约700米,岩石崖壁近直立,向崖嶂顶部坡度渐缓。它是悬崖村周边规模最大、延伸最长的一处崖嶂,经历了构造剥蚀,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才形成如今的崖嶂地貌。
论岩岗,最有名的当属“杀人桥”,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岗上高耸一条长100米、宽约5米的石桥,桥两侧的坡度大约是70度,高度有数十米,因为看似像桥,且地势险峻,故名“杀人桥”。勘查发现,“杀人桥”是省内少有的、延长长度最长的火山岩岩岗。据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它的形成是南北侧同时受断层切割,在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蚀作用下,两侧岩石沿节理面不断崩落,从而形成两侧陡崖直立的薄刃状山脊。

悬崖村的山峰、石柱也不在话下。高挑清秀的金鸡岩形似金鸡独立,栩栩如生;移步换景的玉杵峰,尖耸突出,一面垂直临空,一面与山体连接,呈马鞍型;惟妙惟肖、整齐排列的“蘑菇岩”;因崩塌巨石风化形成的外形圆润的石阵“神仙赶石”等。
山石静坐,流动的水更为悬崖村平添了几分神韵。
平板溪全长约2000米,宽约14米,呈“S”形展布,溪底平整如削。能有这般景观,是因为平板溪发育在两个高差较小的裂点间,又因火山岩层倾角较小,形成了河水沿层面流动的平坦基岩河床。
在平板溪上游,有一“千丈飞瀑”。瀑布裂口出水宽约4米-5米,落差达200米,瀑布裂点后缘为平坦开阔地带,周边汇水区域较大。瀑布水量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雨季水量大,瀑布流水气势磅礴;旱季水量小,瀑布转为潺潺流水,千丈飞瀑一年四季呈现动静变化。

平板溪受断层影响,在“天仙谷”形成S形。“天仙谷”长约2000米,谷深约300米,谷顶宽约700米,峡谷内河床平坦,流水淙淙,峡谷两侧阶梯式瀑布、陡壁、锐峰等景观应接不暇。
而由若干个大小瀑布组成的天下孔瀑布,沿V型谷坡向下汇入祝家寮-施东山断层谷地,总落差达150米。由于谷坡上部陡峭,水势湍急,颇具气势;向下坡度渐缓,形成连续多级阶梯状跌水,水声潺潺,清幽雅致,犹如一条白色丝带穿梭在绿丛中。
当地质遗迹成为美学意义上的自然景观,它的价值与意义可能远不止观赏。这些留有地质作用、大自然痕迹的山水,或许是您接近地球、认识地球的最好密码,神奇又不失真实。

云中家园

海拔700米的高山之上,120多亩梯田环绕着40多户人家……晨起的悬崖村,犹如仙境般隐没于空中,与云雾为邻,与山水为伴;夜幕降临,繁星点点,颇有“手可摘星辰”的意境。
因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悬崖村筑路、开垦难度大。悬崖村人有“立下愚公移山志,誓让荒滩变良田”的拓荒精神,有“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扛,一直做、一块拼、一定赢”的脱贫攻坚修路精神,开垦悬崖村梯田百余亩,打通连接村镇的山路24千米。不断完善的“浙中川藏线”,不仅打开了悬崖村的大门,也串起一路美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磐安县高度重视悬崖村地质文化村的创建工作,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方前镇深入挖掘悬崖村地质文化资源,立足“地质+生态旅游”定位,全力打造地质研学样板村、地质文化助推低收农户全面奔小康示范村、地质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标杆村。

围绕“地质+生态旅游”,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在悬崖村地质文化村建设上下足功夫,提供了构建悬崖村地质文化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地学科普设施、营造地学科普氛围、设计开发地质文化产品等的一整套方案,让地质文化走向普通大众、融入传统特色。
依托创建地质文化村项目,遵循“有景可游、有物可感、有品可尝、有声可听”的原则,结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浙江省地质学会联合考察组专家意见,他们帮助悬崖村完成地质遗迹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建设1个标志碑、1个地质陈列室、1个综合图文说明栏、1处地质文化长廊、30块地学科普解说牌和4块科考路线牌,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较为完善的科普解说系统,使游客能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悬崖村的地质地貌特色和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
在整体设计上,将当地的农业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以活动体验的形式巧妙融入。例如,悬崖村火山岩风化形成的土壤,洁净清澈的偏硅酸矿泉水,绝佳的气候条件,孕育了高山梯田生态大米等珍品。针对高山大米、四季豆、玉米等,依托高山梯田,开辟耕作、收割、采摘等农业生产活动区域,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的乐趣。方前小吃和悬崖村羊肉远近有名。通过特定活动、节假日或预约等方式,参观、体验制作方前小吃的乐趣,如制作饺饼筒、方前馒头、甜酒酿、烤全羊等。

随着地质研学样板村、地质文化助推低收农户全面奔小康示范村、地质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标杆村的建设,悬崖村现已建成地学广场、地质陈列室、科普长廊、标识系统等科普设施,建成南天门公园、休闲长廊、观景平台、游步道、停车场、露营基地、房车营地,村内陆续开出农家乐、民宿、茶馆等。这个昔日人烟稀少的小山村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村”,变交通不便的山区劣势为吸引游客研学旅游、避暑纳凉、徒步毅行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悬崖村我们看到,地质文化村建设使美丽乡村、宜居示范村建设与精准脱贫等政策相融合,即改善了村容村貌,又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全域旅游,让村民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
如今的悬崖村,还是那方云中家园,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清寂,也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只不过,在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助推下又多了几重“诗与远方”之外的厚重与务实。
主办:中国地质学会|网站备案:京ICP备05032737号
首页|地质文化村简介|建设工作指南|评审授牌和监督管理办法|星级评定标准|视觉识别基础系统|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学会 邮编:100037 电话:010-68999020 邮箱:chengxintixi@yeah.net
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国地质学会
建议使用IE11以上浏览器,分辨率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