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2022矿物年—中国专场活动”在北大成功举办 |  | 来源 : 矿物学专委会 | 发布日期 : 2023-07-20 |  |
|
|
 |
2022矿物年标志  1 / 2 页 现场参加会议人员合影  2 / 2 页 |
 |
2023年7月16日,由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新矿物 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等多个矿物学领域的专委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分院和石头记矿物园协办,北京大学矿物环境功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国际2022矿物年—中国专场活动”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国内3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百余位专家及研究生参加活动,近万人通过腾讯会议和蔻享学术直播平台参加并交流。 |
“国际2022矿物年”活动由国际矿物学协会(IMA)发起,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于2022年7月法国里昂召开的国际矿物学大会期间正式启动,是“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IYBSSD2022)计划的重要部分。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公众探索物质科学及其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运用天然矿物晶体的独特魅力吸引青年一代进入矿物学领域,阐明地球物质科学的普遍规律,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对矿物学的关注度。 |
IMA前主席鲁安怀教授在主持会议开幕式时,简要介绍了“国际2022矿物年”活动的产生背景。他表示,这也是他担任IMA主席期间组织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学术活动,要求IMA会员国都要开展专场活动,提升国际矿物学的社会影响。他强调,该活动也是为了纪念“现代结晶学之父”—法国矿物学家阿羽依(René Just Haüy)逝世200周年而发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立飞院长代表学院致辞。 |
学术报告会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研究所王晓霞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研究所陈振宇研究员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吕国诚教授主持。 |
北京大学鲁安怀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董海良教授、李胜荣教授、廖立兵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南京大学王汝成教授,西南科技大学董发勤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研究所蔡剑辉研究员,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分院刘光华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太阳辐射陆地和海洋表面矿物激发态反应机制与效应 》《矿物–微生物协同演化以及环境资源效应》《成矿背景-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矿物学研究》《基于‘双碳’目标的矿物材料研究》《地球初始活性氧的矿物起源》《矿物与关键金属资源》《关键矿物资源与综合利用—以非金属矿应用为例》《中国新矿物的发现和研究新进展》《中国矿物科普任重道远》等学术报告。 |
南京大学陆现彩教授主持互动交流环节,线下和线上参会人员与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现场气氛热烈,线上响应积极。 |
本场“国际2022矿物年—中国专场活动”获得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高规格的学术报告为我国开展高质量的矿物学研究开拓了视野、创新了理念,特别是鼓舞与激励了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矿物学研究、做出国际原创性学术成果的信心与决心,为推动我国矿物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动力。该活动也充分体现了IMA在全球所倡议的“矿物学是一个非常活跃且发展迅速的领域,对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我国已于2022年成功获得第24届国际矿物学大会的主办权。这是继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5届国际矿物学大会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期待着国内外矿物学工作者2026年在南京相聚。 |